无尽的哀痛与希望:《南京照相馆》唤醒历史记忆
“不敢忘,不能忘,也不会忘”,这是每一个面对《南京照相馆》这部电影的观众心中最真实的呼声。透过电影的镜头,我们重返那段惨烈的历史,再次直视南京大屠杀期间被侵略者无情屠戮的悲壮记忆。这不仅是对过往的缅怀,更是一场心灵深处的呼唤:铭记历史,珍惜当下。
“不敢忘,不能忘,也不会忘”,这是每一个面对《南京照相馆》这部电影的观众心中最真实的呼声。透过电影的镜头,我们重返那段惨烈的历史,再次直视南京大屠杀期间被侵略者无情屠戮的悲壮记忆。这不仅是对过往的缅怀,更是一场心灵深处的呼唤:铭记历史,珍惜当下。
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抗战老兵。抗战时期,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他们挺身而出,用血肉和意志筑起一道不屈的长城。时光流转,他们的身影渐行渐远,我们开启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追寻之旅。
影片故事发生在1937年的南京城,故事主角是以王骁饰演的照相馆老板金承宗、刘昊然饰演的邮差苏柳昌、高叶饰演的女演员林毓秀、周游饰演的警察宋存义等为代表的南京市民,行动目标也从“保命”转向了“保存罪证”。
1939 年元月,四千份报纸从沂蒙小屋出发,奔向战火!它是炮弹,让抗敌的怒火焚烧齐鲁战场!它是捷报,让胜利的欢呼传遍齐鲁山河!它是火种,让抗战的星火燃遍齐鲁大地!八十年后,硝烟早已散去,但记忆依旧滚烫。一张报纸,何以承载一个民族的抗战记忆?9月2日,大众新闻客
8月31日,《胃中的故乡(第一季)——回到凉州》纪录片首映式在兰州黄河剧院举行。1000多名观众共同欣赏该纪录片第一集《凉州茶炉子的没落与武威三套车的崛起》。
就在当下,某国竟然通过驻外使馆向多国施压,声称中国的纪念活动“过度聚焦历史、反日色彩浓重”,试图阻挠国际社会的参与。这种行径的背后,是其掩盖侵略历史、转移战争罪责的焦虑与心虚。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共同推出纪录电影《山河为证》。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苏士澍为本片题书片名。
纪录片以抗战期间中国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家书”为主要内容载体,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民众、千万个家庭造成的切肤之痛,展现中国人民在战争艰苦岁月中凝聚起来的伟大抗战精神。纪录片中着力刻画了千万个家庭在战争中经历的苦难岁月、中华英雄儿女面对侵略
影片中采用了“灵魂互换”的奇幻设定,但不是简单的灵魂互换,而是与“时空穿越”结合在一起。
马烽是山西孝义人,1956年他回到山西工作,任省文联副主席等职,兼任汾阳县委书记处书记,精力主要用在下乡深入生活和写作上,在此期间创作了《三年早知道》等优秀作品,小说中对农村生活和人物的刻画,为电影改编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1年,一批美国青年飞行员在陈纳德将军的率领下,组成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来华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人民亲切地称这支部队为“飞虎队”。
在人迹罕至的密林中,《山河为证》摄制组与鸡冠山东北抗联密营遗址搜索小分队来到当年东北抗日联军战士被日军烧毁的密营遗址。拨开没膝的积雪和枯枝,锈迹斑斑的弹壳仍在原处,凝刻着往昔硝烟的痕迹。站在皑皑大雪间,队员张旭生感叹不已。
记忆 抗战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精神力量 山河为证 2025-08-30 09:04 15
8月25日晚,阳泉矿区赛鱼街道大垴沟社区广场渐渐聚起了人群。老人们聊起曾经的抗战岁月,孩子们睁大眼睛静静聆听,一幕幕光影记忆,即将在他们面前展开。这是阳泉矿区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推出的“致敬抗战英雄,共铸民族之魂”主题电影展播活动中的一幕。自启动以来,该区已
截至8月28日21:09,2025年暑期档总票房(含预售)已达114.64亿元,观影人次超过3亿。
今天,我想带大家走进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依然爱丽丝》(Still Alice)。这部2014年上映的影片改编自丽莎·热诺瓦的同名小说,由朱丽安·摩尔主演,她凭借精湛演技摘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电影讲述了一位杰出语言学教授面对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挣扎与坚守。
裹挟着白雪,在雪山之间呼啸而过,而一场狙击手间的生死对战,也正在上演。枪声和火光间,不仅仅是枪法的比较,更是狙击手心理与策略的博弈。8月27日下午,陕西省委重大文化精品项目电影《生死狙杀》首映礼在西安长安国际影城小寨店举行,并同步开展映后对话交流活动。
国家一级编剧华而实提供了七万多字的文学剧本。但为了符合电影艺术的要求,导演组大刀阔斧地砍掉了三万多字,使剧情直接从蔡锷和小凤仙风尘相遇处拍起,着力描绘英雄相惜、计脱虎口、起兵伐袁等情节。
近日,高铁新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举办暑期电影放映会,通过动漫大片与《志愿军》等爱国主义影片,在寓教于乐中为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点亮暑期最后时光,同时凝聚邻里情谊,营造温馨社区氛围。
老电影《抓壮丁》的拍摄,源于一部极具讽刺力量的四川方言话剧,其故事核心围绕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抓壮丁”的黑暗乱象展开,拍摄过程既充满对现实的批判,也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
摄制组于1976年夏天来到哈尔滨拍摄 。影片中多次出现于黄氏一边卖冰棍一边与人接头的情节,还有于秋兰与孩子们游泳的情节,都选在松花江畔拍摄。“于黄氏回家”和“于秋兰下楼”则是在海关街39号拍摄。此外,哈尔滨工人文化宫的外景和内景也进入了这部电影 。